服务热线:400-858-9000 咨询/投诉热线:18658148790
国内专业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
 
首页> 投融学院> 文档下载> 投融资料> 对外直接合作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合作理论综述

2014年06月20日14:49|收藏 |
|下载:2|立即下载

一、传统对外直接合作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合作理论

对外直接合作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合作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合作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合作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合作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合作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合作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合作,开了对外直接合作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合作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合作。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合作。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合作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合作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1976) 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1981)在他们合著的《多国企业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两位教授把着眼点放在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上。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信息与知识产品)价格难以确认,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跨国公司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市场不完善带来的供需交换不能保证进行的问题。这样才能减少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利润。内部化理论给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合作的启示是,跨国公司要努力构建以跨国公司母体为核心的企业网络体系,并在这一网络体系内控制和使用中间产品,从而实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标。

3.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把贸易与对外直接合作结合起来,以合作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着重分析对外直接合作的贸易效果,提出了对外直接合作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对外直接合作应该从本国(合作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也是接受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小岛清的理论虽然不能完全解释对外直接合作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另外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处于对外直接合作发展阶段初期的国家,其对外直接合作大部分是以成熟技术和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生产要素开始国际化经营的,因此该理论也可以用以指导对外直接合作初期的社会实践。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对外直接合作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合作的动因,内部化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合作决策问题,但尚无一理论能够解释对外直接合作的方向问题。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约翰·邓宁(John Dunning) 教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全面探讨对外直接合作的动因、合作决策、合作方向三个主要问题。邓宁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学说等理论优点,从所有权优势(即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分析了对外直接合作的动因、合作决策和合作方向,对对直接合作有着较为完整的解释力。国际直接合作的实践也证实了邓宁理论的正确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合作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合作理论

随着国际对外直接合作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日益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合作的理论探讨,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

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 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却正是其特有的优势。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同时具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的优势,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同时,威尔斯指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合作的主要动机。由该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通过对外直接合作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合作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英国学者拉奥(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合作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然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有自己的“特定优势”。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 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Cantwell & Tolentino,1990 ;Tolentino,1993)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合作活动,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该理论指出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与该国对外直接合作的增长直接相关,并且进一步认为可以预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合作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显示出技术引进对本国产业转换和升级的推动作用。

二、对外直接合作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2O世纪8O年代以来,FDI理论的研究着重于将现有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对外合作行为的一般均衡模型。理论研究的思路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从贸易论、优势论、动因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外,不少学者从企业合作战略层面、企业自身管理技术水平等微观角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M.Porter,1990)对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后指出,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一国想要在全球竞争中战胜对手,国内需要激烈的竞争。Oviatt和McDougall(1991,1994)、Mathew(2003)等人从竞争和战略的角度分析后认为,为了能够对世界范围的竞争者的行为和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抢先竞争和设立标准,并避免在国内某一行业内激烈竞争和国内市场惰性,企业需要进行对外直接合作,实现国际化。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跨国合作问题成为FDI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W ·Lie—sch和G-A-Knight的信息国际化理论。Liesch和Knight在分析中小企业对外直接合作行为时,从知识和信息角度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合作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在进行FDI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信息内部化的优势。信息国际化理论认为,网络联系和各种战略联盟关系正在代替传统组织形式,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

国内学者对FDI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孙建中(2000)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合作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动机的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刘海云(2000)从理论思考的角度认为,海默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垄断优势对FDI的决定作用。冼国明等(2003)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得出FDI与中国的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刘海云、余骇等(2005)在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合作理论融合等方面的探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楚建波、胡罡等人(2003)提出跨国合作门槛说,他们认为:企业进行一项对外合作的可行性由企业的合作能力与企业进行该项合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合作门槛)共同决定,而具体合作项目的类型和合作内容,以及企业必须跨越的合作门槛的高度,与企业进行该项合作的动机和目的有关。

三、总结

从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角度来看,当前的FDI理论更多的是在产业、地区层面上论述跨国公司的合作行为,注重于解释跨国公司FDI的基础、动因、优势和区位选择等。企业实施FDI并不难,困难的是合作之后如何在东道国立足,如何维持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跨国公司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还要考虑东道国的行为机制和自身的约束条件,这种利益和行为机制相互依赖,说明FDI行为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显然,理论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标签:投资 经济 

三重保障
今日已有0人投递合作需求

金额

输入手机号码

立即申请

扫一扫,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