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博弈评价理论概述
由Smets(1991)开创,并由Smit和Ankum(1993)、Dixit和Pindyck(1994)、Grenadier(1996)、Smit和Trigeorgis(1997)、Huisman和Kort(1998)等做出重大发展的期权博弈理论,是实物期权理论和博弈论融合的结晶。从项目评价的角度来看,这些期权博弈模型尽管在时间变化、信息分布、项目特性和主体数量上存在差异,但都可以看成特定环境的项目价值和主体策略分析模型。由于同时考虑了不确定性期权价值和策略互动博弈价值,基于期权博弈模型的项目评价具有了更强的逻辑合理性;也借助于博弈和期权思维的交互融合,期权博弈评价既可以得出项目价值的分析判断,也可以同时表现这种价值分析所对应的博弈均衡特征与主体策略选择。
期权博弈评价理论的内涵[1]
期权博弈评价的理论内涵可以从时间维度、信息维度、项目维度,以及主体和项目的结合维度来分析和理解。
一、时间维度
当合作项目的实物期权价值是通过特定变量值的随机过程来模拟,同时再考虑合作主体博弈的策略互动均衡,这样的期权博弈评价模型就是采用了连续时间形式。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实物期权价值的模拟为一般借助于二项式定价公式表示的离散时间形式,那么,这就是所谓离散时间的期权博弈评价。当然,试图结合随机偏微分定价和二项式离散时间定价的期权博弈模型,可以看成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的某种结合形式。
(1)期权博弈评价的离散时间模型。
离散时间期权博弈模型主要是通过简明的数量化分析框架来显示项目的期权博弈机制。在Smit和Ankum(1993)的分析中,首先指出了项目合作的时机选择不仅要考虑项目的不确定性,也要考虑主体的相互作用,即需要同时考虑实物期权和博弈对项目价值的影响。
(2)期权博弈评价的连续时间模型。
Smets(1991)率先建立了连续时间期权博弈的标准模型,由于该模型假设两个竞争企业已经存在于市场中,从而被称为原市场模型(existing market model),讨论了企业在进行合作前并不在市场上活动的情况,而这一模型就被称为新市场模型(new market model)。从项目评价角度来看,连续时间期权博弈模型的开拓性研究成果给出了特定时间项目价值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可以根据这个表达式计算出最佳合作时点,明确特定项目的最大化价值。这一方法满足了合作决策者的现实需求。然而,由于随机过程模型分析的复杂性与项目评价的简洁要求相违背,这种模型在项目评价中的实际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3)期权博弈评价的二项式组合模型。
鉴于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两类模型的不同优点,Imai和Watanabe(2004,2006)提出了一种结合离散性和连续性分析的二项式组合型期权博弈模型。该模型通过两阶段模型向多阶段模型的不断扩展,将离散型期权博弈模型放人一个动态的过程,并最后使离散型模型逐步趋同于连续型模型。在他们的模型中,两个企业的项目价值被视为触发期权的特别例子,而这些价值可以用一个扩展的触发期权模型来评价。他们认为,尽管格子模型(1attice model)是间断的,但如果格子模型的参数值被仔细选择且交易时期数目趋向于无穷的话,这种离散时间过程可以有效收敛于连续时间过程。进一步,时间随机过程,建立了可以近似表达连续时间随机过程的一种间断时间式期权博弈分析模型。他们的这个模型也可以分析竞争企业的均衡策略,并反映每个时间点企业的边界需求。
二、信息维度
从博弈论角度来看,信息分布特征直接决定了合作项目的主体均衡及其策略选择。按照信息分布特征的不同,期权博弈评价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三种类型,而这三种期权博弈评价模型也分别对应完全信息的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的贝叶斯均衡和非对称信息的委托代理均衡三种均衡形式。
(1)期权博弈评价的完全信息模型。
如同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是博弈论分析的基础,不论是Smets(1991)建立的第一个连续时间期权博弈模型,还是Smit和Ankum(1993)建立的第一个离散时间期权博弈模型,又或是Dixit和Pindyck(1994,1996)、Grenadier(1996)、Huisman和Kort(1998,1999)的模型,都是在完全信息的博弈假设下推导出不确定性项目定价方程。基于同样的完全信息假设,后来的学者,譬如Smit和Trigeorgis(1997)、Zhu和Weyant(2003),以及Smit(2003)等,还把这种分析从一次性的静态期权博弈扩展到多时期的动态期权博弈。由于假定主体具有的信息是完全且对称的,所以这种期权博弈分析难以分析信息溢出的情况。
按照博弈论的均衡分析思想,寻找不同形式的纳什均衡,是进行完全信息条件下期权博弈评价的基本工作。因此可以说,完全信息下的期权博弈评价既可以是评价古诺均衡(即主体同时行动)时的项目价值。
(2)期权博弈评价的不完全信息模型。
然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企业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信息,并且竞争企业之间的信息也不会是对称的。在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放松后,通常假定企业之间存在成本的不完全信息,如此就要求一种不完全信息的期权博弈分析框架。这时,不完全信息假设也就意味着合作主体会不断且不对称地获得信息,并存在主体之间的信息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