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有一半的时间花在商业计划书的制作上;做了一些项目的商业计划书,也有一些总结和想法。
我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技术,短期内总被过分重视,而长期总被过分忽视;商业计划书也类似。本质上讲,商业计划书是一个敲门砖,也可以说是一份简历;简历的重要性在于获得面试的机会,而通过商业计划书见到合作人,对于急需资源的项目而言,难免会被过分的重视。
而为了见到合作人,在数据上做一些处理,这是我比较反对的,就像简历上造了假,面试的时候难免会被发现,更何况合作款千百倍于面试后所得的工资。
商业计划书的重要性:
一在于获得详细介绍项目的面谈机会;
二在于可以充分了解合作人的反馈,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三是商业计划书制作的过程,本身也是对项目重新梳理的过程,所以我做商业计划书的时候,会对每一个细节和项目进行沟通。
此外,如果不是特别熟悉的合作人,建议投递商业计划书的时候,选择相对级别低一些的合作人。
近水楼台,我在这个行业做了几年,自然也更清楚获取合作人联系方式的渠道,所以会有一些朋友过来找合作人的联系方式;比较遗憾的是,他们要的大部分都是“徐小平”“蔡文胜”这样名声在外的合作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们大概也没有过多时间去研究一个“来路不明”的项目吧,即便看了你的项目有点兴趣,是否也会先找下边员工先去判断一下呢?
所以建议投递商业计划书的时候,选择级别相对低的合作人,比如合作经理、高级合作经理,他们的时间相对大佬更充裕,对项目的推进也更积极。
还有就是,虽然现在机构对PR越来越重视,但真不是哪家机构名气大就最好的,而且即便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合作本身就是一门生意,或者说是对原始股的投机,有技术含量的投机,本质上还是利益交换。如果过分仰视,卑躬屈起,或许就没必要了吧